1.1万亿巨额投放,银行10月9日重大操作
我翻了下2025年头几个月的数据,信贷投放节奏前松后紧,2月、3月放得猛,到了6月就有点绷不住,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也在7月底出现了小幅下滑,资金端的情绪其实早就不太稳,9月中旬甚至还有银行间拆借利率突然拉高的“脏数据”,只是没几家媒体愿意多讲。
“买断式逆回购”这词,听着有点生僻,其实说白了,就是央行短期借钱给银行,三个月后再收回,期间利息按招标价算,这次还特意强调“多重价位中标”,不是随便来个统一价,谁出价高谁拿钱,市场化的味道很重,但背后故事,未必只有“市场”这么简单。
有朋友问我,这波操作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,我也懒得套话,直接说,去年一整年,逆回购总量加起来都没这么猛,哪怕在“特殊时期”,也没见过一次性投放1.1万亿,2025年,明显有点“出格”,只能说,有些资金缺口,光靠市场自我修复,未必顶得住。
那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很紧张,非要靠央妈“撒钱”救火?我反问自己,不一定,要看底层结构,是谁在吸血、谁在失血,房地产、地方债、信贷投放,这仨板块谁都跑不了,资金池的水位,一直在变。
展开剩余82%有人说,逆回购多了,市场就稳了,我觉得没这么简单,2025年9月初,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资管部经理在朋友圈发了句“钱荒不易”,配图是办公桌上摊开的三份报表,红色的亏损数字特别刺眼,这种细节,外人很难感受到。
我问了下身边做资金交易的朋友,10月9日这个时间点很灵性,“刚过节,月初又是还款高峰,银行手头其实挺紧”,他摇摇头,“去年那会还能咬牙挺一挺,今年真有点不一样”。
有趣的是,市场传言2025年央行会慢慢收紧流动性,结果突然来一波大放水,反差感让不少人懵圈,“到底是怕谁扛不住”——有人开玩笑,说之前都在练内功,现在直接吃大力丸。
换个角度,1.1万亿出来,钱基本都进了银行体系,普通人是不是能感受到?我和几个做小微贷款的朋友聊了下,答案很现实,“客户还是一样难批,利率降了点,审批流程没快多少”,这笔钱转几圈,落到实体经济的手里,已经打了不少折扣。
“招标、多价、买断”,金融圈的关键词,普通人也许没兴趣,但对市场来说,每个细节都藏着门道,比如这次招标,不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价格差异,谁着急,谁就愿意多付点利息,市场信号很清晰,谁的资金压力大,谁的报价高。
2025年头几个月,央行一直在试探市场底线,时紧时松,像是在走钢丝,生怕一脚踩空,8月下旬,公开市场操作还一度暂停了两天,市场传出各种八卦,有人说是“系统升级”,也有人说是“底线”,真假难辨。
回头看,9月30日这则公告很有意思,既不大肆渲染,也没多少解释,仿佛只是“常规操作”,但细心的人会注意到,公告里每个词都很讲究,时间、数量、方式,都是提前算过的,背后的推演,少不了反复的权衡和试错。
“央行逆回购1.1万亿”,这个标题刷屏当天晚上,财经自媒体圈很热闹,有人拆解细节,有人解读信号,也有人干脆冷处理,担心“说多了出岔子”,有的观点确实新鲜,比如“这次操作更像是防守,不是进攻”。
10月1日一大早,券商晨会群里已经炸开锅,各种花式解读,资金利率、债券收益率、央票利差,有人甚至开始赌10月9日当天的盘面走势,一时间,谁都成了分析师,谁也说不准结局。
再多说一句,2025年全球金融环境其实有点“诡异”,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拉锯,欧洲央行也没闲着,国内外资金流动频繁,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,这些外部因素,都会被央行“无声地”计入推演模型,只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罢了。
“会不会有更大动作”,我问过几位市场老炮,答案出奇一致,“看10月9日之后的表现”,很多交易员其实都在等那天,一旦出现异常波动,后面还会有后手,这种“悬念感”,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。
对普通投资者来说,1.1万亿离得太遥远,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,2025年9月下旬,一家城商行理财经理悄悄告诉我,最近产品收益率下调了20个基点,客户还在犹豫要不要赎回,“钱多了,收益自然就低”。
另有一个点,这次操作期限91天,正好横跨四季度开头,年底考核压力叠加,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需求会被放大,央行提前“补水”,其实是一种“未雨绸缪”,只是这种“水”,未必能流到每个角落。
我见过有小微企业老板,在10月1日凌晨发朋友圈,“贷款批了三个月还没下来”,下边评论区都是“排队等批”——这才是流动性传导的真实写照,央行撒下去的水,最后能不能灌溉到“旱地”,答案并不乐观。
这次逆回购的另一层含义,是政策的“灵活性”在加大,过去更强调“稳字当头”,现在则更像是在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提升,但政策的持续性、前瞻性,依然有待观察。
我曾和一位银行风控经理聊过,问他怎么看央行这波大动作,他笑着说,“大水漫灌的时代过去了,现在是精准滴灌,哪里旱,点到哪”,但实际操作中,往往还是“水多了流不下去,水少了又不够喝”,看似矛盾,其实很现实。
再补充一个细节,2025年9月最后一周,部分银行间市场的质押式回购成交量突然放大,日均成交额较8月同期增长15%,后台系统甚至一度出现短暂延迟,技术员连夜加班,睡眼惺忪地调试数据,这种“脏数据”,在财经新闻里几乎看不到。
逆回购1.1万亿,到底能不能撑起市场的信心?我不敢妄下结论,毕竟金融市场的情绪,有时候比政策更难琢磨,央妈的算盘打得再精,也很难预判每个人的反应,信心和流动性,往往不是一回事。
市场都在等10月9日那天,资金面会不会像预期那样平稳,还是会有意外插曲,这种“不确定性”,才是2025年金融圈最真实的写照,一切静待揭晓,故事还没完,情绪还在发酵。
发布于:江西省